close



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中國時報【阮慶岳(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)】

以藝術創作及藝術論述雙線前進的高俊宏,今年夏天推出在議題及創作面向均極為寬廣的【群島藝術三面鏡】系列,用身體介入歷史及都市邊緣場景的模式,並以田野訪談、小說書寫、藝術創作及論述的多元方式,觸碰與關注包括歷史、空間、新自由主義、社群、邊緣、仕紳化等嚴肅的當代議題。

其中,率先推出的紐西蘭打工留學首部曲《諸眾:東亞藝術佔領行動》,是2012年起作者持續前往鄰近的東亞城市(包括東京、沖繩、香港、首爾、濟州島、武漢),採訪並記錄各地的藝術行動主義,如何在面對激烈的全球化處境下,所做出的在地反抗與發展意圖。

整本書可說是在記錄這一代東亞「失語者」(如龔卓軍序言所指)某種荒涼的處境。這樣的「失語者」,是那些懷抱著似乎已然式微的安那其想像、卻依舊極力對抗此刻國族主義及新自由主義的龐大同謀結構,想透過對個體自由的堅持追求,與不斷自我異化被社會所制約身分的嘗試,來建構一個能享有自由及支配權的「我們」群體。

「失語者」真正想對抗的,是國家、民族與資本主義共構的權力機制。書中引日本學者柄谷行人的話:「國家與民族真正的結婚,是在資產階級革命的時候。」對此,作者悲觀認為「三者具有彼此靠攏的向心力,並補充相互的缺陷,達到難以破除的地步。」他也引日本反核作家山口泉的觀點,表示想在寵物英文作文日趨保守、右翼的東亞社會中,透過意識形態化的左翼思想來撼動這個結構,「不僅不可能,反而會塑造出另外一種保守、守舊的理想主義。」

作者提到的破解方式,強調以東亞為範圍的區域連結,並且必須揚棄過往以國家、文明及地域作為認知的方式,而直接進入以「人」的主體感知,作為鏈結的新模式。作者以韓國、台灣及沖繩所形成的「東亞小三角」為例,認為應當以三地所共同經歷過的日本軍國殖民經驗、與此刻正共同面對的美中新冷戰關係與新自由主義為基礎,建立起彼此之間「知性的共向」連結,以能「進一步產生行動者的串連」。

然而,這樣的期待卻顯得有些氣弱與幽微,作者甚至還以「互食」的字眼,談論運動所高度依賴的左翼群體:「當右翼大剌剌地以貨幣、自由主義為名進行掠奪時,左翼則陷入知識競爭、排除彼此的憂鬱中,抑或陷入『閱讀《資本論》比賽』的泥沼,最後演變為以幹掉自己人為樂的淨化行為。」

全書內容主要記錄各種空間占領行動,而這些行動背後所隱約透露對無政府主義的想像,作者認為「沒有伸展之處」,甚至反而會強化國家機制的保守力量。但是儘管如此,卻依舊積極尋思其正面契機:「而是促使我們重新理解無政府主義,例如普魯東的自由與互惠,以探尋可能的共生方式。這或許是佔屋運動、無政府主義與共生思維,如何在今日世界開展的辯證與實踐。」

高俊宏的《諸眾:東亞藝術佔領行動》,以藝術行動及哲思理論作為經緯,看似對東亞的藝術占領行動作記錄整理,其實背後所意圖透露的,更是以此為本,對於東亞地緣政治的新可能想像(尤其思考如何藉此讓「失語者」串連,能最終對抗中國與美國的強權勢力),同時也是對國家╱民族圍牆得以消失的某種企盼,以及安那其究竟何在的渴切呼喚吧。

高中英語單字


E601576C81D6A708
arrow
arrow

    v11rx9pft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